• 首页
  • 中心概况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研究队伍
  • 项目管理
  • 成果展示
  • 社会服务
  • 政策法规
  • 下载专区
  • 进入旧站

成果展示

  • 首页
  • 中心概况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研究队伍
  • 项目管理
  • 成果展示
  • 社会服务
  • 政策法规
  • 下载专区
  • 进入旧站

成果展示

当前位置: 首页  -  成果展示  -  正文

杨文夫妇:让“癞头山”变成“花果山”

作者:    时间:2018-06-19     浏览:

 “昔日地岳坡,处处野猪窝;今日地岳坡,挂满致富果。”近日,走进贵州省岑巩县平庄镇包东村地岳组,昔日的荒山已开垦成脆红李基地,林下套种太子参、丹参等中药材,山间建起生态养猪场,山下建起鱼塘。

  说起包东村的变化,还得从杨文、游本玲夫妇说起。2001年以来,杨文结合家乡木材资源丰富的优势,做起了木材生意,赚到“第一桶金”。2014年,杨文夫妇俩决定到生态条件好的平庄镇包东村发展农业。他们成立了岑巩县文和种植专业合作社,流转了3000亩荒山,决定发展水果套种中药材,与72户农户签订了土地入股“三七分成”的协议,其中38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。

  为让产业多元化,杨文夫妇结合市场需求,今年又引进青脆李、蜂糖李、中桃、寿桃等新品种种植,林下种植太子参、丹参等中药材1200亩。目前有500亩脆红李已桂果,预计创产值50万元,1200亩中药材可创产值500万元。据林业部门负责人介绍,再过两年,脆红李、中桃等精品水果盛产后,每年至少创产值1000万元以上。

  “如果没有他们俩,我也发不了‘药财’。”包东村马家坡组贫困户杨政兵高兴地说。在杨文夫妇的带动下,今年他种植太子参20亩,获得收成后可创收10万元。

  如今,包东村的“癞头山”变成了“花果山”,特色种植蓬勃发展,夫妇俩已带动全村20余农户发展太子参、丹参、黄金银等中药材种植5000亩,预计可创产值4000万元。

  张能秋


上一篇:江西永丰百合种植有“钱途”

下一篇:会宁县大沟镇厍弆村“大讲堂”爆棚

地址: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环湖中路36号  武汉轻工大学金银湖校区 文管楼 邮编:430048

版权所有: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

欢迎您!第位来访朋友